青师成长屋绘画心理分析成长沙龙第二十三次活动,于2025年5月7日在一实验楼320这间温馨的画室顺利举行。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别开生面的绘画心理沙龙活动,借助绘画这一独特的媒介,去揭开认识真正自我的奇妙旅程。

活动伊始
在成长的漫漫长路中,我们或许都曾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轻声叩问自己:“我,究竟是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宛如一把神秘的钥匙,悄然打开了通往内心深处那片隐秘世界的大门。
老师给出了一条别出心裁的指导语:首先,准备一张纸,将它横放,接着把它对折,先别急着打开,让折痕乖乖待在右侧。然后,在左半张纸上,尽情勾勒出自己心中的自我形象;完成之后,把画纸轻轻翻过来,在右半张纸上描绘出你认为在别人眼中的自己。记住哦,一定要跟随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把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地刻画得详尽入微,因为这些细节,说不定都藏着关于自我的重要线索呢。


绘画分析
那么,如何从这些画作中解读出自我同一性的奥秘呢?老师呈现了两组绘画作品进行绘画分析技巧的分享。
第一个维度是一致性。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画中两边人物的形象,如果脸型、躯干、发型这些主体部分看起来十分相似,这往往说明画者对自己的认知和他人眼中的自己比较统一;但要是两边的人物形象差异巨大,那可能意味着这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展现出的自我不太一致,就像戴着不同的面具,连自己都有些迷茫了。
第二个维度是自信度。在画中,人物的大小、高矮可不是随意为之的,它们背后暗藏玄机。如果画中的人物小小的,这可能暗示着画者内心的力量感有些不足,对自己不够自信;相反,要是人物画得大大的,那就说明画者比较自信,浑身充满了内在的力量感。
第三个维度是动力度。这时候就要重点关注人物的四肢啦。如果画中的四肢又长又粗壮,说明这个人行动力超强,把当下和未来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并且毫不犹豫地付诸实践;可要是人物没有四肢,或者四肢短小无力,在行动力上可能就比较欠缺,做事情容易拖拖拉拉,总是被各种借口绊住前进的脚步。
最后一个维度是未来目标。而眼睛就是我们探寻这个秘密的关键窗口当你看到画中的眼睛被描绘得细致入微,而且还朝着上方,这往往意味着画者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但要是眼睛向下或者向左看,这可能说明画者更关注当下的生活,对未来的规划和联系还不够紧密。
在活动最后,我们通过“时光胶囊”环节,回顾进入大学以来的点点滴滴,大胆地写下对未来一年、三年、五年的期望和规划,用一封充满诚意的书信,寄给未来的自己。写好之后,把信纸小心翼翼地放进信封,密封好,再在信封上认真标注开启时间,比如毕业时、工作三年后。这一封封信,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期许,更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反思,就像在时光的长河中埋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等待着未来的自己去开启、去收获。
在这个探索自我同一性的艺术旅程中,我们透过笔触与色彩的交织,不仅清晰地照见了内心深处的身份拼图,更在他人的构图隐喻中,发现了那份跨越个性的成长共鸣。每一幅作品的分享,都如同打开一扇镜像之门,让我们在这个多元纷扰的世界里,锚定了那个不断蜕变却始终真实的自我核心。